EN | 中文
依体:这片山是未来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15-09-25
阅读次数:3543

依体4.jpg

       红外相机电池、登山杖、纸笔、午餐……依体和另外两位同时收拾好背包,走出保护站。雨刚停,土路变得十分泥泞。像往常一样,晨雾笼罩在山头,山鹧鸪的叫声远远近近。这里就是八月林。

一次巡护要走二十多公里

来到保护区之前,依体在路桥公司做着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看到网上发布的巡护员招聘信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保护站离家近,又可以为家乡做小小的贡献。”从此,他的身份又多了一重,除了村民,还是巡护员。

八月林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地处凉山山系,面积102平方公里。这里是小凉山大熊猫种群的历史分布区,也是羚牛、林麝、四川山鹧鸪、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依体介绍说,八月林的村落和保护区的森林紧密相连,来自村庄的人为干扰一直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依体和其他巡护员们经常三人一组,每个月在人为干扰频发的地区巡逻, 一次巡护,少则半天,多则一天,有时要走上二十多公里。陡峭的山路给年轻的巡护员们带来不小的挑战。依体对这件事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下山的时候抓竹子要用反手。如果正手抓,一旦滑倒,助力会让人摔得更痛。受伤是经常有的。“刺竹长了刺,一不小心手就被刺穿进去。就算平路,藤曼也特别多。稍不注意,就一个dali(双膝跪地)。” 最累的是赶牛下山。当地村民采取“放养型”放牧:四月份赶牛进山,十月赶下来。“家畜多了,就会和有蹄类野生动物争抢食物。如果遇到牛,我们就会费很大的劲把它们集中起来。赶一次牛要跑十多公里。

一户一策,定点扶持

做保护,一方面需要控制村民进山;另一方面,也要为村民发展替代产业。目前,八月林的思路是,把规模化的扶持变成定点扶持,根据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找到多样化,更有针对性的替代生计。” 

依体的发小聂天洪之前经常偷猎。三年前,依体和森林公安联合巡护来到聂天洪家,看到一张刚剥下的兽皮。那天森林公安带走了这张鼯鼠皮和11个钢丝猎套。从此,聂天洪和依体闹翻了。

半年后,依体听说聂天洪购买射钉枪配件被刑事立案,取保候审回家,他觉得这是一个合适的契机,可以修复和聂天洪的关系:“这次没进去是运气,以后呢?你家娃那么小,是不是可以干点不违法的事?” 贾史依体给聂天洪指出了养蜂这条出路。

聂天洪觉得这个办法值得一试,他开始认真养蜂。夏天他把猎狗拴在放蜂箱的地方防止黑熊来偷蜜。聂天洪又送了一个防动物的灯给他:“因为如果狗在山里咬到野生动物对他取保候审很不利。这个会闪光会鸣叫的灯,一样可以防熊。”

今年聂天洪的蜂蜜产量很不错,但是万家沟里有6户人家放着蜂箱。他很担心别人把他的蜂箱错拿了。依体又给他想了好办法,让他把蜂箱编号,挂上保护中心提供的标牌,等每一户都挂起了牌子,即使有人拿错也能立刻查出来了。聂天洪果然照做了。而这个万家沟里的养蜂大户一挂牌,其它的小户也就都跟着挂了。聂天洪的蜜没有人偷了,他家今年收了600斤。收蜜那天他高兴的做了一桌菜请依体去吃饭。

这其实是八月林”一户一策”策略中的一户。八月林保护区筛选出周边的15户重点户,对他们每一户都挖出了突破点,并做了持续互动的策略。依体说:“我相信,一直坚持做下去,村里像聂天洪这样的变化会越来越多。” 

山鹧鸪的鸣叫

依体们的工作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和监督下,桃花源直接建立和管理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他们通过“上山”——开展高频次的巡护,及时发现保护威胁。“下乡”——逐步争取社区对保护的支持,激发社区参与保护;“扫厕所”——在最容易忽略的小事上打磨团队做事的态度和对品质的要求。让大自然在保护地展现它的恢复力。

2015年桃花源基金会刚来时,只监测到18个物种,2019年已经增加到27个。2020年4月还发现了新鲜的大熊猫的粪便,这是十年以来的第一次。5月,红外相机又捕捉到了保护区历史上第一份大熊猫的影像。而最近的两年里保护区内还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大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赤狐。令人兴奋的还有四川山鹧鸪。这种登上ICUN红色名录,处于“濒危”级别的鸟儿的分布区域极为狭窄。而在八月林,工作人员已经发现了它的分布热点。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保护区内都能清晰地听到山鹧鸪的鸣叫。

 虽然和前一份工作相比,巡护员工资不高,还十分辛苦,但依体发自内心喜欢这份工作。与当初试一试的心态不同,现在的他尽力把保护做好。谈到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时,依体停顿了一下,认真地说:“这片山是未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