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中文
两会进行时 | 《中国环境报》:全国政协委员沈国军为海洋保护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2-03-07
阅读次数:4918
编者按:近日,《中国环境报》发表了题为《“我是渔民的儿子,忧心着海洋的未来”,全国政协委员沈国军为海洋保护建言献策》的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



浙江宁波奉化的一个小渔村里,留存着沈国军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我的家乡在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我是渔民的儿子,从小在海边长大。” 这让全国政协委员、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主席沈国军对海洋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因为心系海洋生态保护,时常忧心着海洋的未来,沈国军在履职期间,将目光聚焦在构建高质、高效、高新的海洋保护地体系上。他说:“不断完善我国海洋保护地体系,既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我亲身经历了海洋生态的变化



在沈国军的记忆里,小时候只要去海里随便捞一捞,就能获得做一顿好饭的新鲜食材。“那时候的海洋是如此的美丽漂亮,不仅有沙滩、礁石,还有海鸥和各种鱼。”谈起童年时对海洋的印象,沈国军沉浸在一种幸福的回忆中。

“后来我去外地参加工作,偶尔回家再看到的海洋就是完全不同的场景了。这些年,我亲身经历了海洋生态的变化。”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人类活动的扩张,海洋生态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海洋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沈国军介绍:“在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种种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地能提升海洋应对环境变化的韧性,这也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中最常见的政策工具。”

据国家林草局统计,我国共建立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地271处,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推动陆海统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趋势加剧及人类对海洋开发的力度增强,双重挑战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愈加凸显,迫切需要数量更多、管控更严、连通性更好的海洋保护地来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加快构建高质、高效、

高新的海洋保护地体系



保护好海洋,才能留住更多人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实际上,我国在海洋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做了很多工作,但这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海洋保护地数量众多,但在覆盖面积上仅占我国主张管辖海域的4.1%。

一些保护地覆盖面积过小,存在破碎化、孤岛化等现象,尚未形成生态连通性良好的网络格局,难以对关键物种尤其是洄游物种实现有效保护。还有一些海洋保护地体系缺乏总体发展战略与规划,既存在不同保护地交叉重叠的情况,也存在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的保护空缺。

总体而言,我国海洋保护地目前还存在缺少整体规划、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距离真正实现保护目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亟须构建高质、高效、高新的海洋保护地体系,切实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思。”沈国军说道。

具体而言,要加强全国海洋保护地的统筹规划。沈国军建议,要通过建立海洋智库,建立多利益攸关方的协同融合机制,结合海洋保护地上级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实践经验,将海洋保护地规划有机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通过对全国海洋保护地的统筹规划,达到既推动实现海洋保护地覆盖面积增加,也加速形成生态连通性良好的海洋保护地网络的目的。

此外,还要提升对海洋保护地的管理投入。通过明确梳理全国所有海洋保护地的边界位置及其对应监管职能,来夯实已建成海洋保护地的成效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海洋保护地的监管地位和能力。

呼吁更多人到一线

为海洋保护贡献力量


海洋保护地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生态系统之外的“孤岛”,它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投入。“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海洋保护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具有挑战性。”沈国军告诉记者。

2017年,沈国军推动银泰基金会和桃花源基金会一起与昆山杜克大学合作,发起了“蓝色先锋”项目,旨在培养中国海洋保护方向的人才。几年来,已经有80多名学员接受了“蓝色先锋”的培训,他们现在大部分都活跃在中国海洋保护的一线,为海洋保护贡献力量。

“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应当引入更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比如对海洋保护地的管理、海洋保护地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以及海洋保护地的公众宣传。”沈国军说,“高水平海洋保护地的背后应该有一群对海洋充满了热爱,也愿意去探索海洋的人。”

在未来的海洋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中,高新技术的引入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培养专业型人才,建立具有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复合专业背景的海洋科学支撑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建立长效科研合作机制,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大脑”。

不久前,沈国军参加了桃花源基金会“2022年蓝色先锋”项目的开学典礼。“看着这么多年轻人因为热爱海洋,加入保护一线的队伍,我特别高兴,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保持自己的热情,坚定自己在海洋保护领域长期工作的决心,为中国海洋保护做出贡献。”沈国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