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中文
北京大学与银泰集团共建中国首个公益管理硕士项目
发布时间:2014-06-05
阅读次数:4568

2014年6月5日,中国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泰集团”)、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校企双方当天签订了《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和讲席教授项目之合作协议》,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执行合作项目,开设中国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同时将成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银泰公益基金会为项目募集和捐助教学管理运营资金,开创培养中国公益事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先河。

校企双方立志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培养优秀、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中国广大公益慈善机构和非盈利机构的运作水平并助其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发挥社会各界公益慈善的力量。

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先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银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朱晓東亲自签署合作协议并共同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揭牌。出席本次“中国首个公益管理硕士教育项目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的其他领导和嘉宾有:北京大学总会计师、财务部部长闫敏,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银泰置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向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MBA项目主任吴联生,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xEd项目主任刘学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佳利老师,党委副书记李琦教授,党委副书记滕飞老师,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MBA项目执行主任赵龙凯教授,光华管理学院责任与社会价值中心主任王立彦教授,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西安分院院长及责任与社会价值中心副主任授姜万军教授和责任与社会价值中心张俊妮教授。本次活动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主持。


2.jpg

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致辞

       银泰集团董事长、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创始人、荣誉理事长沈国军说,“这是我多年的愿望,公司发展十几年来,我和企业、同事们做了一些公益慈善的事。今年有机会建立更系统化、规模化的银泰公益基金会,因为深知中国乃至全球公益事业的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有幸和北大合作参与中国公益事业高级人才的教育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两年学制,千秋功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公众对公益慈善的意识越来越强,捐款也越来越踊跃,乐于助人,弘扬慈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由于我们公益管理、政策、体制、法规等各方面的不完整,人才缺乏等很多原因,这些年民众的捐款欲望越来越强烈,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反而下降了,很多捐款人对善款的使用不是很满意。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一直参与公益慈善的活动。这其中非常大的感触就是人才的缺少。改变中国公益机构现状,提高公益机构的管理水平,提高公信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及我们跟北大共同努力,能够为我们这个国家公益事业做点贡献,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打好人才的基础。

我没想到自己对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的这个提议,北大领导如此的重视、如此的高效、如此的真心,让我非常地感动。我们非常珍惜这次银泰与北大的合作,我们要把这个项目力争办成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项目,为改变、推动和提高中国公益慈善管理水平作出努力。用商业的手段和商业的思维、公益的心态去做好这件事情。”沈国军动情地表示。


3.jpg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介绍项目信息


随后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对这个项目做了简要的介绍,项目培养将围绕“管理知识与行业特点”,“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价值观提升和创新意识”,“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四个特色有机结合,进行该项目人才培养。 

据悉该项目学习年限为2年,为全日制培养,将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招生方式。招生目标主要面向具有3-5年及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年龄在25-35岁左右的,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同时兼具社会责任感,有志投身于公益事业及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优秀青年。第一届学生预计在2015年9月入学。此外,项目设置了“全覆盖多层次”的奖学金体系,以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待遇普遍偏低的社会公益类岗位。项目预计在2014年7月启动招生工作,具体招生信息请进一步关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作为此项目的学术支持机构,研究重点定位在“管理研究”,以管理为核心,持续推动一切可能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有帮助的研究。同时,研究中心还将和相关的国内外社会公益组织建立非常密切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银泰集团还将在北京大学设立2名“北京大学银泰讲席教授”以资助北京大学最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各个领域最杰出的学者。

后,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先生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就现场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解答。校企双方表示该项目一定会为中国公益事业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并且对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